尼亚萨大学水产学院突破智慧渔业技术 中莫合作助力蓝色粮仓
莫桑比克尼亚萨大学的智慧渔业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正通过水下摄像头观察罗非鱼生长状态,AI 系统自动调节投喂量与水质参数,屏幕显示成活率达
98%;国际学生中心的技术沙龙上,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用英语交流
“网箱养殖智能监控方案”。该校水产学院近日在智慧渔业领域取得突破,联动中国上海海洋大学打造东非水产养殖研究核心。
“莫桑比克淡水养殖亩产仅 150 公斤,技术落后导致产量低、病害多,智慧渔业是破局关键。” 系主任阿曼多・苏亚雷斯介绍,团队与中国高校共建 “中莫智慧渔业联合实验室”,研发的 “池塘生态智能养殖系统” 整合水质传感器、自动投喂机、病害预警设备,已在尼亚萨湖建立 10 个示范基地,亩产提升至 600 公斤,病害发生率下降 80%,带动 1000 户渔民增收,每户年增收超 5000 美元。实验室开设 “智慧水产养殖” 特色专业方向。
国际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实践。中国留学生李悦参与的 “鱼类病害 AI 诊断项目”,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快速检测鱼病,相关成果发表于《水产学报》期刊。“实验室有来自 6 个国家的科研人员,每周的跨文化研讨会帮我融合中国池塘养殖经验与非洲水体特点。” 李悦说,她的研究获中非农业合作基金资助。
国际学生中心构建全链条支撑。开设 “渔业技术葡语术语课”“网箱养殖实操营”,配备 6 名水产专家提供指导;每月组织 “湖泊研学”“鱼产品展销会”,2024 年开展 32 场跨文化活动,服务国际生 190 余人次。新闻中心打造 “蓝色粮仓专栏”,通过多语种平台播报技术突破,吸引 4 家国际水产企业主动合作。苏亚雷斯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水产深加工” 专业方向,开发鱼罐头、鱼蛋白等产品。